第八节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的护理
-01-26医护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的护理
08同步机考题:
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
A.草绿色链球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淋球菌
D.肺炎球菌E.肠球菌
解析: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起病急剧,症状迅猛而严重,因心内膜病变溃烂或脱落,又称溃疡性心内膜炎。本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由毒力较强的化脓菌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是溶血型链球菌、肺炎球菌、淋球菌等。故正确答案选C。
2.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是
A.淋球菌B.草绿色链球菌C.肺炎链球菌
D.葡萄球菌E.流感嗜血杆菌
解析: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者,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亚急性者,草绿色链球菌最常见。而亚急性者至少占据2/3的病例,故正确答案选B。
3.主要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是
A.Osler结节B.Janeway损害C.瘀点
D.瘀斑E.Roth斑
解析:Osler结节、Roth斑常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瘀点、瘀斑二者均可见;而Janeway损害,为手掌和足底处直径1~4mm无痛性出血红斑,主要见于急性患者。故正确答案选B。
4.视网膜的卵圆形出血斑称
A.Osler结节B.Janeway损害C.瘀点
D.瘀斑E.Roth斑
解析:Roth斑为视网膜的卵圆形出血斑,其中心呈白色,常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故正确答案选E。
5.女性,30岁。持续发热二周,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入院查体:贫血貌胸骨左缘3~4肋间4/6级粗糙收缩期杂音伴震颤,脾肋下2cm,血培养两次阳性。入院后3天突感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多次,最可能的诊断是
A.室间隔缺损合并急性心衰B.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急性肺栓塞
C.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肺部感染D.室间隔缺损合并肺部感染
E.室间隔缺损合并支气管扩张
解析: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常发生在已有病变的瓣膜上,感染症状发热是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血培养多阳性。病程后期常由于赘生物脱落发生动脉栓塞,如果出现肺栓塞可有胸痛、咳嗽、咯血和肺部啰音。故正确答案选B。
6.女,40岁。发现室间隔缺损38年。3个月前拔牙后持续发热至今。查体:体温37.6℃,睑结膜苍白,有瘀点,胸骨左缘第3肋间可闻及全收缩期杂音,脾肋下可触及。最有助于确诊的检查是
A.腹部B超B.血常规C.血培养
D.血清铁E.尿蛋白
解析:该患者有先天性心脏病,因拔牙后出现发热,且有Roth斑,脾大,需要考虑发生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性。而血培养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有价值的方法,故正确答案选C。
7.风湿性心瓣膜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时,最支持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的是
A.体温38.5℃B.胸痛并有胸膜摩擦音C.超声心动图显示有赘生物
D.白细胞增高E.心电图ST-T改变
解析: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够发现赘生物、瓣膜及瓣周改变,因此对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有重要价值。故正确答案选C。
8.男性,54岁。发热二周余,体温为37.2~38.2℃。未用抗生素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病史。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上有赘生物。入院第一天应为该患者做血培养
A.1次B.2次C.3次
D.4次E.5次
解析:该患者患有风心病,近二周来出现发热,超声心动图发现二尖瓣上有赘生物,考虑诊断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入院第一天需行血培养检查。对于近期未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的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血培养,应在第1日每间隔1小时采血1次,共3次。故正确答案选C。
9.一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25岁患者,因左下3、5龋齿,需要拔掉,为防止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正确的做法是
A.术前休息一天,术后给予青、链霉素肌注3天
B.术前一天开始肌注青、链霉素至术后3天停药
C.术后口服头孢氨苄
D.术后给以庆大霉素肌注3天
E.术后给予青霉素静脉滴注3天
解析:对有易患感染性心内膜炎因素(如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史、心脏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在实施口腔、上呼吸道等部位手术或操作时可用预防用抗生素。通常在术前一天开始肌注青、链霉素至术后3天停药,故正确答案选B。
答案:1.B2.B3.B4.E5.B6.C7.C8.C9.B
1.回文章顶部,点“医护
”进行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