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知识点213中医

每天10分钟

陪你成长,伴你通关

彩虹计划中医.2.13复习内容-中医外科学

彩虹计划

一、牛皮癣

牛皮癣的皮损特点

皮损多为圆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融合成片,剧烈瘙痒,搔抓后皮损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极易形成苔藓样变。

牛皮癣的治疗

本病治疗以疏风清热、养血润燥为治则。对继发感染,应采用抗菌药物,及时控制感染。

1.辨证论治

(1)肝郁化火证

证候:皮疹色红,伴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眩晕,心悸,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2)风湿蕴肤证

证候:皮损呈淡褐色片状,粗糙肥厚,剧痒时作,夜间尤甚;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法:祛风利湿,清热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减。

(3)血虚风燥证

证候:皮损色淡或灰白,状如枯木,肥厚粗糙似牛皮;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女子月经不调;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养血润燥,息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2.外治疗法

(1)肝郁化火:风湿蕴肤,用三黄洗剂外搽,每天3?4次。

(2)血虚风燥:外用油膏加热烘疗法,局部涂油膏后,热烘10?20次,烘后可将所涂药膏擦去,每天1次,4周为1疗程。

(3)羊蹄根散,醋调搽患处,每天1~2次。

(4)醋泡鸡蛋,以醋泡过鸡蛋的蛋黄与蛋白搅匀,用棉棒或棉球蘸其液外搽数次。

(5)皮损浸润肥厚剧痒者,外用核桃枝或叶,刀砍取汁,外搽患处,日1~2次。

二、白庀

白庀(寻常型)的皮损特点

皮损初起为针头大小的丘疼,逐渐扩大为绿豆、黄豆大小的淡红色或鲜红色丘瘆或斑丘疹,可融合成形态不同的斑片,边界清楚,表面覆盖多层干燥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则露出发亮的半透明的薄膜,为薄膜现象。再刮除薄膜,出现多个筛状出血点,为点状出血现象。在头部可出现束状发,在指甲甲板可呈顶针状凹陷。可见点滴状、钱币状、斑块状、地图状、蛎壳状、混合状等多种皮损形态。

白庀(寻常型)的辨证治疗

本病进行期多以清热凉血解毒为基本治疗原则,静止期多以养血滋阴润燥或活血化瘀、解毒通络为基本治疗原则。

1.血热内蕴证

证候:多见于进行期。皮疹多呈点滴状,发展迅速,颜色鲜红,层层鳞屑,瘙痒剧烈,刮去鳞屑有点状出血;伴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心烦易怒,便干溲赤;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滑或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消斑。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2.血虚风燥证

证候:多见于静止期。病程较久,皮疹多呈斑片状,颜色淡红,鳞屑减少,干燥皲裂,自觉瘙痒;伴口咽干燥;舌质淡红,舌苔少,脉沉细。

治法:养血滋阴,润肤息风。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3.气血瘀滞证

证候:多见于静止期或消退期。皮损反复不愈,皮疹多呈斑块状,鳞屑较厚,颜色暗红;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缓。

治法:活血化痰,解毒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4.湿毒蕴阻证

证候:皮损多发生在腋窝、腹股沟等皱褶部位,红斑糜烂,痂屑黏厚,瘙痒剧烈;或掌跖红斑、脓疱、脱皮;或伴关节酸痛、肿胀、下肢沉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通络。

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

5.火毒炽盛证

证候:全身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痒痛,大量脱皮,或有密集小脓疱;伴壮热、口渴、头痛、畏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三、淋病

淋病的病因病机

因宿娼恋色或误用污染之器具,湿热秽浊之气由下焦前阴窍口入侵,阻滞于膀胱及肝经,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湿热熏蒸,精败肉腐,气化失司而成本病;病久及肾,导致肾虚阴亏,瘀结于内,由实转虚,形成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本病的病原体为淋球菌,系革兰阴性球菌,多寄生在淋病患者的泌尿生殖系统。

淋病的诊断

1.临床表现有不洁性交或间接接触传染史。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3?5天。

(1)男性淋病一般症状和体征较明显。

1)急性淋病:尿道口红肿、发痒及轻度刺痛,继而有稀薄黏液流出,引起排尿不适,24小时后症状加剧。排尿开始时尿道外口刺痛或灼热痛,排尿后疼痛减轻。尿道口溢脓,开始为浆液性分泌物,以后逐渐变稠出现黄色黏稠的脓性分泌物,特别是清晨起床后分泌物的量较多。当病变上行蔓延至后尿道时,可出现终末血尿、血精、会阴部轻度坠胀等现象。

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少数患者可伴有发热(38T左右)、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

2)慢性淋病:多由急性淋病治疗不当,或在急性期嗜酒及与配偶性交等因素而转为慢性;也有因患者体质虚弱或伴贫血、结核,病情一开始即呈慢性经过。

慢性淋病患者表现为尿痛轻微,排尿时仅感尿道灼热或轻度刺痛,常可见终末血尿。尿道外口不见排脓,挤压阴茎根部或用手指压迫会阴部,尿道外口仅见少量稀薄浆液性分泌物。患者多有慢性腰痛,会阴部胀感,夜间遗精,精液带血。淋病反复发作者,可出现尿道狭窄,少数可引起输精管狭窄或梗塞,发生精液囊肿。

男性淋病可合并淋病性前列腺炎、附睾炎、精囊炎、膀胱炎等。

(2)女性淋病大多数患者可无症状,有症状者往往不太明显,多在出现严重病变,或娩出感染淋病的新生儿时才被发现。

急性淋病的主要类型有:

1)淋菌性宫颈炎:表现为大量脓性白带,宫颈充血、触痛,若阴道脓性分泌物较多者,常有外阴刺痒和烧灼感。因常与尿道炎并见,故也可有尿频、尿急等症状。

2)淋菌性尿道炎:表现为尿道口充血、压痛,并有脓性分泌物,轻度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有烧灼感,挤压尿道旁腺有脓性分泌物。

3)淋菌性前庭大腺炎:表现有前庭大腺红、肿、热、痛,严重时形成脓肿,触痛明显。全身症状有高热、畏寒等。

慢性淋病常由急性转变而来。一般症状较轻,部分患者有下腹坠胀,腰酸背痛,白带较多,下腹疼痛,月经过多,少数可引起不孕、宫外孕等。

2.辅助检査采取病损处分泌物或穿刺液涂片作革兰染色,在多形核白细胞内找到革兰染色阴性的淋球菌,可作初步诊断。经培养检查即可确诊。

淋病的辨证论治

1.湿热毒蕴证(急性淋病)

证候:尿道口红肿,尿液混浊如脂,尿道口溢脓,尿急,尿频,尿痛,尿道灼热,严重者尿道黏膜水肿,附近淋巴结红肿疼痛,女性宫颈充血、触痛,并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前庭大腺红肿热痛等;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化浊。

方药:龙胆泻肝汤酌加土茯苓、红藤、萆薢等。

2.阴虚毒恋证(慢性淋病)

证候:小便不畅、短涩,淋沥不尽,女性带下多,或尿道口见少许黏液,酒后或疲劳易复发;腰酸腿软,五心烦热,食少纳差;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利湿祛浊。

方药:知柏地黄丸酌加土茯苓、萆薢等。

淋病的其他治疗方法

临床应选用以下抗生素治疗,且应早期足量使用。

普鲁卡因青霉素G万U—次肌肉注射;壮观霉素(淋必治)2g,1次肌肉注射;或头孢三嗪(菌必治)mg,1次肌肉注射。急性期且为初次感染者,给药1?2次即可,慢性者应给药7天以上;诺氟沙星mg,1次口服,或mg,每天2次;氧氟沙星mg,1次口服,或每天2次,共服10天。

四、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的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为性滥交或房室不洁,感受秽浊之毒,毒邪蕴聚,酿生湿热,湿热下注皮肤黏膜而产生赘生物。

本病的病原体系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的6、11、16、18等型。该病毒属DNA病毒,具有高度的宿主性和组织特异性,只侵犯入体皮肤黏膜,不侵犯动物。病毒通过局部

细微损伤的皮肤黏膜而接种在患部,经过一定的潜伏期而出现赘生物。

尖锐湿疣的诊断

1.临床表现有与尖锐湿疣患者不洁性交或生活接触史。潜伏期一般为1~12个月,平均3个月。

外生殖器及肛门周围皮肤黏膜湿润区为好发部位,少数患者可见于肛门生殖器以外部位(如口腔、腋窝、乳房、趾间等)。

基本损害为淡红色或污秽色、柔软的表皮赘生物。赘生物大小不一,单个或群集分布,表面分叶或呈棘刺状,湿润,基底较窄或有蒂,但在阴茎体部可出现基底较宽的“无蒂疣”。由于皮损排列分布不同,外观上常表现为点状、线状、重叠状、乳头瘤状、鸡冠状、菜花状、蕈状、扁平状等不同形态。巨大的尖锐湿疣多见于男性,且好发于阴茎和肛门附近,女性则见于外阴部,偶尔可转化为鳞状细胞癌。

2.辅助检査醋酸白试验:用3%?5%的醋酸液涂擦或湿敷3~10分钟,阳性者局部变白,病灶稍隆起,在放大镜下观察更明显。组织病理学检查有特异性。

尖锐湿疣的鉴别诊断

1假性湿疣多发生于20?30岁的女性外阴,特别是小阴唇内侧和阴道前庭;皮损为直径1?2mm大小的白色或淡红色小丘疹,表面光滑如鱼子状,群集分布;无自觉症状。

2.扁平湿疣为梅毒常见的皮肤损害,皮损为扁平而湿润的丘疹,表面光滑,成片或成簇分布;损害内可找到梅毒螺旋体;梅毒血清反应强阳性。

3.阴茎珍珠状丘疹多见于青壮年;皮损为冠状沟部珍珠样半透明小丘疹,呈半球状、圆锥状或不规则状,色白或淡黄、淡红,沿冠状沟排列成一行或数行,或包绕一周;无自觉症状。

尖锐湿疣的辨证论治

以清热解毒、燥湿除疣为主要治法,也可运用抗病毒中草药施治。临床常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去除疣体,并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中医药在控制复发方面有较好疗效。

1.湿毒下注证

证候:外生殖器或肛门等处出现疣状赘生物,色灰或褐或淡红,质软,表面秽浊潮湿,触之易出血,恶臭;伴小便黄或不畅;苔黄腻,脉滑或弦数。

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药:萆薢化毒汤酌加黄柏、土茯苓、大青叶。

2.湿热毒蕴证

证候:外生殖器或肛门等处出现疣状赘生物,色淡红,易出血,表面有大量秽浊分泌物,色淡黄,恶臭,瘙痒,疼痛;伴小便色黄量少,口渴欲饮,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浊利湿。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苦参、萆薢、土茯苓、大青叶、马齿苋等。

尖锐湿疣的其他治疗方法

内服或注射可选用无环鸟苷、病毒唑、聚肌胞、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和免疫增强剂;外用可根据病情选用10%~25%足叶草酯素(疣脱欣)、1%?5%5-氟尿嘧啶、30%~50%三氯醋酸或咪喹莫特乳膏等涂敷于疣体表面,注意保护正常皮肤黏膜。使用激光、冷冻、电灼疗法时注意不要过度治疗,避免损害正常皮肤黏膜和疤痕形成,预防感染。疣体较大者可手术切除。

王维一老师

从事培训多年,对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颇有研究,善于运用各种记忆方法,让学员掌握考试动态、得分要点。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服务广大学员,是一个集专业与辅导于一身的优秀学霸讲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qiujungr.com/ljyx/51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