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第四届全科医生培训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医院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基地江干区四季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胡芳医生入选“全科医学卓越人才”培养项目。本文系胡芳医生在该项目启动大会上的主题发言演讲全文。
记得小时候,我因为没能得到一个铅笔盒的奖励,伤心不已,哭鼻子。记得那个铅笔盒上绘有一个可爱小老虎,小老虎的眼睛装一对珠子,会转动。后来老师找到我,说我缺一个法宝:当想得到某个东西,除了努力之外,心里想着,睡前念着,会产生事物感应,然后,你的所思所想就能实现了。用这个方法,我得到了人生第一块手表。对此我深信不疑。然后把这个法宝用到了中考、高考,找对象(现场听众大笑),我实现了!
先谈谈我的全科之心。
最早,我对全科的理解,跟老百姓差不多。内外妇儿都看,都懂点,比较全面。直到我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位全科导师,刘国振老师,他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家庭医学部。当时有一群全科医生,都是美籍华人,想把所学回馈给祖国,组成华人医师协会。
刘老师任副会长期间,在年,曾经医院发了总共50封信,几乎石沉大海。浙大医院全科医学科方力争主任是第一个回复的。由此开启医院全科医学科主办的中美合作全科医师培养项目。我当时作为第一批的全科培训学员,非常荣幸认识到刘老师。
第一次认识到全科,要从一个病例说起。当时诊室里有除了这位病人,还有一位跟他年纪相仿的陪同男性。这是个墨西哥的男性病人,28岁。主诉:尿痛1天就诊。按照我的思维,查尿常规,必要时做个淋球菌图片,梅毒和支原体衣原体检查,开抗生素,诊疗结束。但是这个病人,看了有近30分钟。除了问起跟主诉相关的其他症状,刘老师花很多时间跟这个病人聊,其中令我最纳闷,问的最多的,是问他陪同,他是你的同事吗?不是。他是你的同事吗?不是。他是你的朋友吗?是一般的朋友呢还是特殊朋友的?最后确定是性伴侣,他俩是男同性恋。当然,了解这层关系后,治疗和预防的措施就不近相同了。
看完病人,我问刘老师,您怎么会想到这层关系的,为什么要层层递进,就不能直接问他呢。刘老师告诉我,首先他发现这个病人每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就会去看一眼这个同伴,很不寻常。另外,全科医生要掌握一些特殊的问诊技巧,如果直接问他,万一不是,病人可能会觉得尴尬,或者认为受到了心理伤害,就医体验会很不好。原来全科医生还需要这样的沟通技能,需要站在病人的角度着想,需要跟病人制定共同决策。
刘老师倡导邵逸夫全科医学科的老师们,每周四下午要带学员去社区看病,才能体现真正的全科医疗。邵逸夫全科医学科该带教活动持续了9年,风雨无阻。刘老师整理了连续性服务的十大好处,让医生去引导病人看同一个全科医师。
至此,这十大连续性服务的好处,我们做成宣传板,挂在每个全科诊室的墙上。那时候是年。也就是在4年之后,为我们开展的签约服务,为我们引以为豪的首诊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讲讲我的全科梦。
相信我们有过相同的经历,工作比较繁琐,全科医师当着做着,难免浮躁起来。那时候我梦想着,有人帮我做掉这些简单而繁琐的工作多好。我就可以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跟病人的沟通上了。有一天,我的梦想实现了。
年,单位培养了一批由护士、药剂师等组成的团队,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成为了我们医生的助手。在我们的门诊时间,门口配备一名助手,协助我们做一些比如:简单换药、诊间随访、个体化健康教育、测血糖、眼底照片等。我们看好病人,如果需要助手协助,在一张清单上打勾,由病人交给助手即可完成。我们把节省下的时间跟病人沟通,制定共同决策……病人就诊依从性高了,满意度高了,对我们越来越信任了。
等升了副高,看到一遛6、7个门诊,各个都是副高正高,我们慢慢开始不淡定了,甚至出现职业倦怠。我们需要从某个领域进行拓展,各有专长,共同协作,又感觉茫然无从下手。这时候,单位把-年转诊人的转诊疾病谱列出来。
数据令我们刮目相看。转诊的多的,不再是高血压糖尿病,而是皮肤病,关节痛,前列腺疾病……以需求为导向,我们这些副高全科医生,各自认领拓展领域,安排工作时间到医联体医教体进行免费的,针对性的学习。这个梦想,实现了。
而于我个人而言,我的拓展项目是慢阻肺的管理,从年开始致力于这个项目。拿到峰流速仪的时候,我想,有肺功能就好了,哪怕是小肺,后来有了4台小肺。听了王辰院士、迟春花教授在全国基层呼吸论坛上的课,我又想了,戒烟多难啊,要是有feno就好了,现在也有了。我的梦想,又实现了!
每个全科医生内心都住着一个演说家。从个人的能力培养,单位提供了各种的内部平台,只要有想法,都可以上台展示。但是,这个舞台太小,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想着,是否有更加宽广的舞台。以培训江干区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为目的的全科医生学习基地,投入万,随着“江医生”卡通形象的诞生,江医生学院,落地了。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
年,我们把目光投向全市,开始承接杭州市里的项目培训,用我们的全科理念,用我们自己的培训方式,得到临床基地医院全科医学科大力支持,举办了18期共培训多名全科医生,好评如潮。我们来自基层,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更清楚我们喜欢什么样的培训方式。好多同道都叫我“胡老师”。我终于实现了我当老师的梦想。
就像刚才杜雪平教授所讲,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培养一些社区的全科师资,而不仅仅是全科医师?是的,我们尝试了,我们做了,年,我们做了一场社区“双师型”培训,我们的师资培训计划拉开帷幕。
刘国振老师阔别多年,于年回国,再次到了我中心。他惊喜的发现,当年他带教过的近位来自浙江各地的全科医师,如今已经是各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层、副主任,甚至是主任了。连续性服务的理念,随着签约服务工作的开展,已经深入人心。此时,我已经是当了老师好多年,希望跟戴老师、刘老师一样,能够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我来自基层社区卫生中心。梦想着,我是否可以带教一代一路的学生,当欧美的学生前来参观时,我是否能够跟他们讲讲中国的社区卫生,讲讲中国的全科医疗,讲讲我们的传统医学。是的,我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