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物

抗感染药物

  抗生素按化学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类:   □β-内酰胺类   □四环素类   □氨基糖苷类   □大环内酯类   □其他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基本结构和分类   分子中含有一个β-内酰胺环。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构特点   (1)四元的β-内酰胺环。   (2)与N相邻的碳原子(2位)连有一个羧基。   (3)β-内酰胺环N原子的3位都有一个酰胺侧链。   (4)β-内酰胺环具有平面结构,但两个稠合环不共平面。   (5)抗菌活性不仅与母核的构型有关,而且还与侧链酰胺基上取代基碳原子的手性有关,不同旋光异构体的活性有很大的差异。

  (二)天然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   1.天然青霉素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及特点   天然青霉素提炼自青霉素培养液,共7种,包括青霉素G、F、X、K等,其中青霉素G作用最强,用于临床。   青霉素G抗菌作用强,但化学性质不稳定。β-内酰胺环是这类化合物结构中最不稳定的部分。   (1)不耐酸和碱:青霉素G不能口服,需肌肉注射。青霉素G钠或钾不做成水针剂,必须制成粉针,现配。   (2)不耐酶: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其他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能使β-内酰胺环开环降解,失去抗菌活性。   (3)抗菌谱窄:青霉素G只对革兰阳性菌及少数革兰阴性菌效果好,对大多数阴性菌则无效。   2.半合成青霉素的类型及结构特点   (1)耐酸青霉素:非奈西林、奈夫西林等。   (2)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替莫西林等。   (3)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羧苄西林、阿莫西林等。

  (三)头孢菌素类   1.结构特点:头孢菌素的基本结构是7-氨基头孢烷酸(7-ACA),是抗菌活性的基本母核,由β-内酰胺环与氢化噻嗪环骈合而成。由于氢化噻嗪环中的双键与β-内酰胺环中的氮原子上的未共用电子对形成共轭,使β-内酰胺环趋于稳定;而且头孢菌素是四元-六元环稠合系统,β-内酰胺环分子内张力较小,因此比青霉素稳定。   2.半合成头孢菌素的构效关系   头孢菌素C的抗菌活性不够强,因其7位侧链上有一亲水性基团,所以口服不吸收。鉴于半合成青霉素的经验,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可以改造的部位有以下四个:   (1)7位酰胺基是抗菌谱的决定性基团,结构修饰可扩大抗菌谱并提高抗菌活性,增加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2)7位氢以甲氧基取代可增加β-内酰胺环的稳定性。   (3)环中的S原子可影响抗菌效力,将其改为碳或氧可提高抗菌活性。   (4)3位取代基既可提高抗菌活性,又能影响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构效关系总结如下:   (1)7位引入亲脂基团,3位引入杂环,可扩大抗菌谱,增强抗菌活性。如一代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和头孢唑林。   (2)7位酰胺α位引入亲水性基团-SO3H、-NH2、-COOH,可扩大抗菌谱。该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外壁渗透性强。   (3)7β位引入顺式-甲氧亚氨基-2-氨噻唑的侧链可提高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4)7位侧链肟型的甲氧基改变为羧基,可避免交叉过敏反应,且口服后血药浓度高,持续时间长。   (5)7位引入甲氧基可得到头霉素类抗生素,增加了药物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6)5位S用生物电子等排体-O-,-CH2-取代时,分别称为氧头孢菌素和碳头孢烯类。碳头孢烯类具有广谱、耐酶、长效的性质。氧头孢菌素类对革兰阴性菌作用显著,还改善了药代动力学性质。   (7)3位改造,可增强抗菌活性,并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对细胞的渗透等药代动力学性质。如头孢曲松。如第四代头孢菌素引入含正电荷的季铵。   (8)2位羧基是抗菌活性必需基团,不能改变。利用前药原理可制成酯,可改善口服吸收,在体内迅速被非特异性酯酶水解而释放出原药发挥作用,延长作用时间。   

  3.四代头孢菌素类:根据药物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对酶的稳定性的不同,目前将头孢类分成四代,第一代的代表药物是头孢氨苄和头孢拉定,第二代为头孢呋辛,第三代为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哌酮,第四代为头孢吡肟等。   4.重点药物   青霉素G钠   □又称苄青霉素,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   □母核是由β-内酰胺环和五元的氢化噻唑环骈合。   □本品不稳定,不能口服,须制成粉针剂,临用现配。   □青霉素G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引起的全身感染或严重的局部感染。须做皮试。      □β-内酰胺抗生素的过敏原有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过敏原主要来自生物合成时残留的蛋白多肽类杂质,内源性过敏原可能来自生产、储存和使用过程中β-内酰胺环开环自身聚合生成的高分子聚合物。   □临床使用中常发生交叉过敏反应,主要抗原决定簇是青霉噻唑基,青霉素类抗生素之间能发生强烈的交叉过敏反应。

  苯唑西林钠   □又名苯唑青霉素钠。   □本品耐酶、耐酸,抗菌作用比较强,主要用于治疗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感染。   □可以口服,抗菌谱类似青霉素,毒性低。      阿莫西林   □又名羟氨苄青霉素。   □阿莫西林的侧链为对羟基苯甘氨酸,有一个手性碳原子,临床用其右旋体,其构型为R-构型。与氨苄西林一样,本品也会发生青霉素的降解反应和氨苄西林的聚台反应,而且聚合反应速度比氨苄西林快4.2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和胆道等感染,口服吸收较好。   

  头孢哌酮   □本品7位取代基上有一个手性碳原子,故有R和S两种构型,R构型活性较强,而S构型对革兰阴性杆菌无抗菌活性。   □本品是第三代广谱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稳定。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尿路和肝胆系统感染。      头孢曲松   □本品蛋白结合率为95%,在人体内不被代谢。丙磺舒不能增高本品血药浓度或延长半衰期。   □本品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肠杆菌科细菌有较好的活性。临床用于敏感致病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尿路、胆道感染,以及腹腔感染、盆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骨和关节感染、败血症、脑膜炎等及手术期感染预防。单剂可治疗单纯性淋病。      头孢噻肟钠   □本品属第三代头孢菌素。   □本品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高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尤其对肠杆菌作用强,并对大多数厌氧菌有强效抑制作用。   □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及呼吸道、泌尿道、胆道、骨和关节、皮肤和软组织、腹腔、消化道、五官、生殖器等部位的感染。

  (四)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   □临床用于敏感菌所致的腹膜炎,肝胆感染,腹腔脓肿,骨和关节感染以及败血症等。   □因本品在体内会受肾细胞产生的脱氢肽酶-1降解,需与该酶的抑制剂西司他丁合用。      美罗培南   □本品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脑膜炎。      □碳青霉烯类与青霉素类结构的差别是在噻唑环上以碳原子取代了硫原子,并在2位和3位之间有一不饱和键。它不仅是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而且还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主要缺点是化学性质不稳定,水溶液的稳定性差,并且在体内易受肾脱氢肽酶的降解。

  (五)单环β-内酰胺类   氨曲南   □氨曲南对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在内的需氧革兰阴性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各种β-内酰胺酶稳定,能透过血脑屏障,副作用少。   □临床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软组织感染和败血症等,疗效良好。   □氨曲南耐受性好,副作用发生机会少。氨曲南未发生过敏反应。   

  (六)β-内酰胺酶抑制剂   1.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结构类型:氧青霉烷类的主要药物有克拉维酸;青霉烷砜类的主要药物舒巴坦。   2.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物:   □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组成的奥格门汀(安灭菌);   □替卡西林与克拉维酸组成的泰门汀;   □氨苄西林与舒巴坦钠(2:1)组成舒他西林;   □泰能(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3.重点药物   克拉维酸   □本品属氧青霉烷类,又称棒酸,本身抗菌活性弱,但抑制β-内酰胺酶活性,是第一个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它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起协同作用,可使阿莫西林增效倍,使头孢菌素类增效2~8倍。      舒巴坦   □本品属于青霉烷砜类,是一种不可逆竞争性广谱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活性比克拉维酸稍差,但化学结构稳定,口服吸收差,一般注射用药。   

  氨基糖苷类   1.结构特点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由氨基糖(单糖或双糖)与氨基环醇形成的苷。由于含有氨基和其他碱性基团,因此化合物显碱性。   □多为极性化合物,可形成结晶性硫酸盐或盐酸盐。水溶性较大,胃肠道不易吸收,一般需注射给药。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是临床使用较多的一类抗生素。   2.分类按作用可分为四类   (1)抗结核作用的药物,有硫酸链霉素和卡那霉素A。   (2)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的药物,有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西索米星和半合成品阿米卡星、地贝卡星和异帕米星。   (3)抗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的药物,有核糖霉素和卡那霉素B。   (4)特定用途的药物,有新霉素B(局部用药)和巴龙霉素(肠道用药)。

  大环内酯类   1.基本结构特征   □大环内酯为母体,多数为14元和16元环。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是使胃肠道菌群紊乱,对肝脏、心脏的损害,以及耳毒性反应。   □半合成的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和氟红霉素。16元大环内酯衍生物有米卡霉素、罗他霉素等新品种,抗菌谱与原抗生素相似,但对酸稳定,血药浓度高,半衰期长,而且毒性降低。   2.稳定性:这类抗生素均为碱性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酸性条件易发生苷键的水解,遇碱内酯环则易破裂。

  3.重点药物   红霉素   (1)稳定性与疗效:pH6以下易破坏,降解失活。抗各种革兰阳性菌作用很强,为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2)结构改造:红霉素碳酸乙酯可配制混悬剂供儿童用;红霉素硬脂酸酯和依托红霉素适合口服;琥乙红霉素无味,且胃中稳定,可口服。提高红霉素稳定性和抗菌活性的关键,是抑制红霉素分子内环合降解。      罗红霉素:红霉素9位衍生物,对酸稳定,口服吸收迅速,具有较好的疗效,副作用小,多用于儿科。   克拉霉素:红霉素6位羟基甲基化的衍生物。体内活性明显高于红霉素,可耐酸,对需氧菌、厌氧菌、支原体和衣原体均有效,活性比红霉素高2~4倍。   阿奇霉素:第一个环内含氮的15元大环内酯抗生素,对许多革兰阴性菌具有较强活性。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可用于治疗各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特别是性传染疾病如淋球菌等的感染。

  喹诺酮类抗菌药   1.喹诺酮类抗菌药特点   第一代:萘啶酸和吡咯酸,仅对大多数革兰阴性菌有抗菌作用,而对革兰阳性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几乎无活性。无交叉耐药作用。   第二代:西诺沙星和吡哌酸,分子中引入对DNA促旋酶有亲和作用的哌嗪基团。只对革兰阳性菌有作用。吡哌酸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抗菌活性,对萘啶酸和吡咯酸高度耐药菌株也有抑制作用。   第三代: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妥舒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司帕沙星等。结构特点是在6位引入氟原子、7位多为哌嗪或其类似物及衍生物。这类药物抗菌谱更广。   第四代:莫西沙星、克林沙星和吉米沙星等,超广谱抗感染药。   2.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喹诺酮类抗菌药在细胞体外能够选择性地抑制DNA合成中起作用的两种酶:拓扑异构酶Ⅱ(又称为DNA促旋酶)和Ⅳ,从而干扰细胞DNA的复制、转录和修复重组,使细菌无法传代从而被抑制。根据细菌种类的不同,喹诺酮类药物在抗菌过程中,作用的主、次靶点也不同。对革兰阴性菌,喹诺酮类药物主要抑制拓扑异构酶Ⅱ,而对革兰阳性菌,拓扑异构酶Ⅳ是其主要的作用靶点。

  3.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构效关系:   (1)喹诺酮类基本结构中吡酮酸环(A环)是抗菌作用必需的基本药效基团,其中3位羧基和4位酮基与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结合,为抗菌活性不可缺少的部分。   (2)B环可作较大改变,骈合的苯环(X=CH,Y=CH)、吡啶环(X=N,Y=CH)和嘧啶环(X=N,Y=N)等。   (3)1位由烃基、环烃基取代活性增加,其中以乙基、氯乙基、环丙基取代为佳,此部分结构与抗菌强度相关。在1位和8位间成环状化合物时,产生光学异构体,以(S)-异构体作用最强,氧氟沙星的(S)异构体左氧氟沙星的抗菌活性为其(R)-异构体的两倍。   (4)5位可以引入氨基,虽对活性影响不大,但可提高吸收能力或组织分布选择性。   (5)6位引入氟原子可使抗茵活性增大,增加对DNA促旋酶的亲和性,改善对细胞的通透性。活性大小顺序为:-F-Cl-CN≥-NH2≥-H,F可比H大30倍。   (6)7位引入五元或六元杂环,抗菌的活性均增加,以哌嗪基为最好,但也增加了对中枢的作用。   (7)8位以氟、甲氧基取代或与1位以氧烷基成环,可使活性增加。   

  4.重点药物   诺氟沙星,又名氟哌酸。   □结构中3-羧基和4-酮基,极易和钙、镁、锌等金属离子生成配合物。不宜和牛奶等含钙、铁等食物和药品同时服用,18岁以下青少年不宜使用。   □光照分解,颜色变深,对患者产生光毒性反应。   □最早用于临床的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治疗敏感菌所致泌尿道、肠道、妇科、外科和皮肤科等感染性疾病。      环丙沙星   □又名环丙氟哌酸。   □药用为本品的盐酸盐和乳酸盐。   □本品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淋球菌、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所致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皮肤、软组织和耳鼻喉等部位感染有效,可口服。   

  左氧氟沙星   □又名左旋氟嗪酸。   □左氧氟沙星是氧氟沙星的左旋光学异构体,其活性是右旋体的8~12倍,是外消旋体的2倍;其不良反应比氧氟沙星低,且水溶性大,为外消旋体的8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所致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感染。   

  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为对氨基苯磺酰胺,作用的靶点是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DH-FAS)。叶酸为细菌生长所必需的物质,也是体内主要的辅酶。在二氢叶酸合成酶催化下,对氨基苯甲酸、谷氨酸及二氢蝶啶焦磷酸酯合成二氢叶酸,再经二氢叶酸还原酶(DHFAR)还原为四氢叶酸,然后进一步合成叶酸辅酶F。该辅酶F为细菌DNA合成中所需核苷酸的合成提供一个碳单位。      1.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1)芳伯氨基与磺酰氨基在苯环上必须互成对位,邻位及间位异构体均无抑菌作用。   (2)苯环不可替代或改变,如用其他环代替,或在苯环上引入其他基团,都将使抑菌作用降低或消失。   (3)磺酰氨基N-单取代可使抑菌作用增强,而杂环取代时,抑菌作用均明显增加。N-双取代活性丧失。   (4)4位氨基上的取代基在体内可分解为游离氨基,仍有活性。      2.抗菌增效剂:配伍使用能增强抗菌药疗效的药物。   甲氧苄啶(TMP)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均有广泛的抑制作用。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磺胺类药物能阻断二氢叶酸的合成,而甲氧苄啶阻断二氢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当二者合用后,可产生协同抗菌作用,使细菌体内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   

  3.重点药物   磺胺嘧啶   □本品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则生成磺胺嘧啶银,具有抗菌和收敛作用,特别是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抑制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烧伤和烫伤创面的感染。   □抗菌作用和疗效均较好,血药浓度较高,血清蛋白结合率低,易于渗入脑脊液,为治疗和预防流脑的首选药物。毒副作用均较其他磺胺类药物低。      磺胺甲噁唑   □又名新诺明,磺胺甲基异噁唑。   □本品口服易吸收,主要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外伤及软组织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本品体内乙酰化率较高(60%),溶解度小,易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造成尿路损伤。长期服用应与NaHCO3同服碱化尿液,提高其在尿中的溶解度。   □本品与甲氧苄啶合用其作用增强,为目前应用较广的磺胺类药物,称为复方新诺明。   

  甲氧苄啶   □又名甲氧苄胺嘧啶,TMP。   □本品与磺胺药物合用,可使细菌的叶酸代谢被双重阻断,增强磺胺药物的抗菌作用,而且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对已产生耐药的菌株也有抑制作用。甲氧苄啶还可增强四环素、庆大霉素的抗菌作用。   □本品常与磺胺甲噁唑或磺胺嘧啶合用,治疗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肠道感染和脑膜炎和败血症等。      四环素类   □四环素是口服广谱抗生素,是布鲁菌病、霍乱、斑疹伤寒和出血热等很多细菌感染的首选药。   □该类药物毒性小,极少发生过敏反应。   □四环素具菲烷基本骨架,由A.B.C和D四环组成。   □四环素类分子存在C10酚羟基和C12烯醇基,可与金属离子螯合,形成有色络合物。可与牙上的钙形成黄色钙络合物,引起牙齿持久着色,被称为“四环素牙”,因此儿童不宜服用。   □临床应用金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   

  抗结核病药   □结核病由具特殊细胞壁的耐酸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疾病,对醇、酸、碱和某些消毒剂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结核杆菌较一般细菌生长周期长,所以用药周期长,而且抗结核药物易产生耐药性。   □依据其来源分:抗结核抗生素和合成抗结核药。   (一)抗生素类抗结核病药   主要有氨基糖苷类(硫酸链霉素)和利福霉素类(利福平和利福喷汀)等。   (二)合成抗结核病药   主要有对氨基水杨酸钠、异烟肼和乙胺丁醇。   异烟肼   □酰肼结构不稳定,水解成异烟酸和游离肼(毒性增加)。注射用异烟肼应配成粉针。微量金属离子催化降解,应避免与金属容器接触。   □口服后迅速被吸收,食物和各种耐酸药,特别是含铝的耐酸药物,可干扰或延误吸收,应空腹使用。   □被肝脏N-乙酰化酶催化,主要代谢为N-乙酰异烟肼而失去活性。N-乙酰异烟肼也可水解产生异烟酸和乙酰肼,部分形成乙酰肝蛋白,引起肝坏死,肝毒性。   □临床常用抗结核药,疗效好、用量小和易于口服。常与链霉素、卡那霉素和对氨基水杨酸钠合用,可减少结核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盐酸乙胺丁醇   □含2个手性碳原子,但因分子对称性,只有三个光学异构体。其中右旋异构体的抗分枝杆菌活性比内消旋体活性大12倍,比左旋体大~倍。3种异构体毒性相似,药用右旋体。   □主要用于治疗对异烟肼、链霉素有耐药性的结核杆菌所引起的各型肺结核及肺外结核。   

  利福平   □遇光易变质,水溶液易氧化。   □口服吸收迅速、完全,食物干扰吸收,空腹服用。   □代谢物具色素基团,因而尿液、粪便、唾液、泪液、痰液及汗液常呈橘红色。   □利福平为利福霉素类半合成广谱抗菌药,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均有抗菌活性。   □临床主要与其他抗结核药合用,治疗各种结核病以及麻风、非结核分枝杆菌等引起的感染。   

  其他类抗生素   氯霉素   □氯霉素是由链霉菌产生。毒性大,抑制骨髓造血系统,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控制伤寒、斑疹伤寒的首选药物之一,尚不可替代。   □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有四个旋光异构体,其中只有1R,2R-D(-)异构体有抗菌活性。   □氯霉素水溶液在pH2~7范围内酰胺键易发生水解反应,水解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因此有效期较短。      多肽类抗生素:主要有多黏菌素和环孢素两类。   (1)多黏菌素:多黏菌素A.B1、B2、E1和E2等。共同的环状多肽结构。杀菌性抗生素,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效果较好,常用于治疗烧伤感染及全身感染。   (2)环孢素:中性环状多肽混合物,由11种氨基酸组成。选择性免疫调控,抑制一些特定的免疫细胞亚群。主要作用于T细胞,对淋巴细胞的影响则发生在诱导期。本品用于预防和治疗艾滋病和糖尿病等严重疾病,并且对寄生虫也显示较好的治疗作用。

  林可霉素   □又称洁霉素,对革兰阳性菌效果好,组织渗透力强,因此适用于骨髓炎。   □临床上用于治疗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引起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和上下呼吸道感染等。   万古霉素   □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速效杀菌作用。但主要抑制细胞壁糖肽的合成,也可能改变细菌细胞膜的渗透性,并选择性地抑制RNA的生物合成。   □细菌对其不易产生耐药性,和其他抗生素之间不会发生交叉耐药性。   □本品主要对革兰阳性菌有效。对革兰阴性杆菌、分枝杆菌或真菌无效。   □临床主要用于葡萄球菌(包括耐青霉素和耐新青霉素株)、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等所致的系统感染和肠道感染,如心内膜炎、肺炎链球菌、败血症、假膜性肠炎等。   □国内产品比万古霉素少一个甲基,命名为去甲万古霉素,制品为盐酸盐。

  抗真菌药   □按感染部位可分为浅表真菌感染(主要侵犯皮肤、毛发和指甲)及深部真菌感染(侵犯内脏器官引起炎症)。   □酮康唑是第一个口服有效的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真菌及深部真菌感染均有效。但因存在严重的肝毒性,年我国已停用其口服制剂。   □伊曲康唑是三氮唑类,用三氮唑代替了咪唑环。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抗真菌作用比酮康唑强5~倍。   □氟康唑为氟代三唑类抗真菌药,可口服,抗真菌谱广,不良反应小。   1.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构效关系   (1)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唑环(咪唑或三氮唑)。   (2)以唑环1位氮原子通过中心碳原子与芳烃基相连,芳烃基一般为一卤或二卤取代苯环。   

  2.重点药物   氟康唑   □根据咪唑类抗真菌药构效关系研究结果,以三氮唑替换咪唑环后得到的抗真菌药物。   □蛋白结合率较低,生物利用度高,能够穿透中枢。   □本品对白念珠菌及其他念珠菌、黄曲菌、烟曲菌、皮炎芽生菌、粗球孢子菌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有抗菌作用。      特比萘芬   □本品是丙烯胺类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上的角鲨烯环氧化酶,使角鲨烯环氧化反应受阻,使麦角甾醇合成减少,真菌细胞膜的形成受到破坏,而达到杀死或抑制真菌的作用。   □广谱抗真菌作用,对皮肤、毛发和指甲的致病性真菌有广泛的抗真菌活性。   □治疗手癣、足癣、股癣、体癣、花斑癣及皮肤念珠菌病等。      卡泊芬净   □本品对致病性曲霉菌属和念珠菌属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应用于侵袭性曲霉菌病、侵袭性念珠菌病、食道念珠菌病,对经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伊曲康唑治疗无效的病例可考虑用本品。

  抗病毒药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主要通过影响病毒复制周期的某个环节而实现。   理想的抗病毒药物应只干扰病毒的复制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代谢。但是,由于病毒和宿主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因此大多数抗病毒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时,对人体产生毒性。   (一)核苷类和非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1.核苷类:主要有嘧啶核苷类化合物和嘌呤核苷类化合物。代表药物有利巴韦林、齐多夫定和拉米夫定等。   2.非核苷类:包括三环胺类(盐酸金刚烷胺)和开环核苷类(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和法昔洛韦)。

  3.重点药物   盐酸金刚烷胺   □化学名:三环[3.3.1.13.7]癸烷-1-胺盐酸盐。   □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A型流感病毒感染,对亚洲A-2型流感病毒感染特别有效。作为流感流行期人群的预防用药,保护率可达50%~79%。      阿昔洛韦   □化学名:9-(2-羟乙氧甲基)鸟嘌呤。   □阿昔洛韦是第一个上市的开环鸟苷类似物,为广谱抗病毒药。   □主要用于治疗疱疹性角膜炎、生殖器疱疹、全身性带状疱疹和疱疹性脑炎,也可用于治疗乙型肝炎。      利巴韦林   □又名三氮唑核苷,病毒唑。   □本品有两种不同熔点的晶型,其生物活性相同。   □本品是核苷类广谱抗病毒药,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活性。也可抑制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出现艾滋病的前期症状。

  (二)抗艾滋病药   按作用机制分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   1.反转录酶抑制剂(又称逆转录酶抑制剂)   反转录酶是艾滋病病毒复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酶,人类细胞中无此酶存在。   □反转录酶抑制剂主要分为核苷类和非核苷类。   □核苷类主要有齐多夫定,双脱氧硫代胞苷化合物,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用于艾滋病及其相关症状治疗的药物。   □非核苷类奈韦拉平,专一的HIV-Ⅰ反转录酶抑制剂。   □奈韦拉平进入细胞后,不需通过磷酸化来激活,而是与反转录酶的非底物结合部位结合,抑制反转录酶的活性。   □奈韦拉平仅可抑制HIV病毒的反转录酶活性,对其他反转录酶无作用。但奈韦拉平具有快速诱导耐药性。本品只能与核苷类抑制剂联合使用治疗成年晚期HIV感染患者。      2.蛋白酶抑制剂:蛋白酶是HIV基因产生的一种非常特异的酶,属天冬酰蛋白酶。研究表明抑制蛋白酶的活性会产生无感染能力的未成熟的子代病毒,从而阻止病毒进一步感染。蛋白酶抑制剂属多肽类化合物。沙奎那韦是第一个上市治疗艾滋病的蛋白酶抑制剂。

  A型题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   A.干扰核酸的复制和转录   B.影响细胞膜的渗透性   C.抑制黏肽转肽酶的活性,阻止细胞壁的合成   D.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E.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正确答案』C

  A型题   属于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物是   A.西司他丁   B.氨曲南   C.克拉维酸   D.亚胺培南   E.沙纳霉素

『正确答案』B

  A型题   下列各药物中哪个属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A.舒巴坦   B.亚胺培南   C.克拉维酸   D.硫酸庆大霉素   E.乙酰螺旋霉素

『正确答案』B

  A型题   青霉素钠性质不稳定的部位是   A.酰胺侧链   B.β-内酰胺环   C.氢化噻唑环   D.羧基   E.苄基

『正确答案』B

  A型题   第一个环内含氮的15元大环内酯抗生素是   A.红霉素   B.罗红霉素   C.克拉霉素   D.阿奇霉素   E.地红霉素

『正确答案』D

  A型题   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首选用药是   A.青霉素G   B.头孢噻肟   C.红霉素   D.庆大霉素   E.舒巴坦

『正确答案』C

  A型题   以下哪种药物属于磺胺增效剂   A.SMZ   B.克霉唑   C.诺氟沙星   D.磺胺嘧啶   E.甲氧苄啶(TMP)

『正确答案』E

  A型题   代谢物可使尿液、粪便、唾液、泪液、痰液及汗液呈橘红色的抗结核药物是   A.异烟肼   B.乙胺丁醇   C.利福平   D.对氨基水杨酸钠   E.硫酸链霉素

『正确答案』C

  A型题   在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构效关系中,产生药效的必需基团是   A.5位氨基   B.1位氮原子无取代   C.3位羧基和4位酮基   D.7位无取代基   E.8位氟原子取代

『正确答案』C

  A型题   结构中含有三氮唑的抗真菌药是   A.氟康唑   B.阿昔洛韦   C.咪康唑   D.酮康唑   E.利巴韦林

『正确答案』A

  A型题   服用四环素后,牙齿发黄的原因是   A.四环素本身显黄色   B.四环素与牙上的钙形成黄色络合物   C.四环素服用后引起体内色素在牙齿沉积   D.四环素代谢后的产物发黄引起   E.四环素杀灭细菌后变成黄色

『正确答案』B

  B型题   A.环丙沙星   B.氟康唑   C.克拉霉素   D.四环素   E.万古霉素   1.属于抗真菌药物的是   2.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是

『正确答案』B;C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qiujungr.com/ljjc/83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