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面了!祝你生活愉快!
by一点都不微生物/
自学第7章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1、微生物学检查
①细菌学诊断:根据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感染规律、致病机制和宿主抗感染免疫的特点,检查病原菌及病原菌成分作为直接依据。
②血清学诊断:用已知细菌或其抗原检查患者血清或其他体液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含量(效价)的变化。
2、防治原则
①免疫学防治: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参见书P免疫预防)
②抗菌治疗:抗生素、化学治疗剂。
第8章球菌
·病原性球菌又称为化脓性球菌,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参见病理书P57)
第一节葡萄球菌属
·大部分不致病、多为耐药性菌株、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传染源、对人类致病的主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导致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1、生物学性状:
·自病灶新分离呈现G+、有荚膜;
·需氧或兼性厌氧、耐盐性强,可用高盐培养基作选择性培养;
·普通琼脂板:菌落光滑整齐、可呈现多种颜色(脂溶性色素,金黄色、白色等)、血琼脂培养板:有的菌株可形成透明溶血环,且多有致病性;
·产酸不产气、致病菌株可分解甘露醇。
·抗原结构:①荚膜:利于黏附;
②葡萄球菌A蛋白SPA:表面蛋白,SPA通过与IgG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来阻碍调理作用,从而抗吞噬,引起超敏反应等。可用于进行协同凝集实验;
③多糖抗原:具有群特异性(A、B群),可介导葡萄球菌对黏膜表面的黏附;
④肽聚糖:刺激机体产生调理型抗体、吸引中性粒细胞等。
·两种分类方式:①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②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仅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血浆凝固酶)、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2、致病性:
(1)金黄色葡萄球菌
①致病物质
A血浆凝固酶:分为游离凝固酶和结合凝固酶。可将纤维蛋白原(液态)降解为纤维蛋白(固态),并将其沉积在菌体表面,用以阻止吞噬细胞的吞噬。总之,可保护细菌,也使细菌引起的感染局限化。
B葡萄球菌溶血素:主要破坏RBC,在血平板上形成溶血环;
C杀白细胞素:破坏中性粒和巨噬细胞;
D肠毒素:外毒素,耐热,可抵抗胃肠液中蛋白酶水解作用,具有超抗原作用(参见P13),可引起食物中毒;
E表皮剥脱毒素:可破坏皮肤细胞间连接,引起剥脱性皮炎。
F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一类蛋白质,可引起发热等机体功能紊乱。
②所致疾病
·侵袭性: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
局部有皮肤软组织感染(疖、蜂窝织炎等)和内脏器官感染(肺炎、中耳炎等);全身有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毒素性:由外毒素引起
食物中毒(肠毒素)、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TSST-1)
(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
·为人体正常菌群
·致病机制与其黏质有关,引起的常见疾病:泌尿系统感染、败血症、术后感染、植入性医用器械引起的感染。
3、免疫性:人体有一定天然免疫力,当宿主免疫力降低时,才易引起葡萄球菌感染。
4、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不同病型采取不同标本,检查病原菌
鉴定致病性葡萄球菌主要依据:凝固酶+、金黄色色素+、溶血性、发酵甘露醇。
5、防治原则:注意个人卫生与消毒隔离,防止医源性感染。
第二节链球菌属
·三种分类方式:
①根据溶血现象:
根据溶血现象
又名
致病力
溶血环
在人体的分布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草绿色链球菌
条件致病菌
α溶血
上呼吸道、肠道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
致病力强
β溶血
A群(化脓性)非正常菌群,常见于咽;
B群(无乳链球菌)分布在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的正常菌群
丙型链球菌
不溶血链球菌
一般不致病
无溶血环
②根据抗原结构:A~H、K~V共20群。多属致病菌为A群。
③对氧气需求:需氧性、兼性厌氧性、厌氧性链球菌。
一、化脓性链球菌
·即A群链球菌,致病性MAX
(一)生物学性状
·自病灶新分离呈现G+,有荚膜,但长时间培养后,荚膜可被自身产生的透明质酸酶分解;
·普通培养基:生长不良,需要添加血清、血液等、血清肉汤中易形成长链、血琼脂平板:细小菌落,有溶血环;
·产酸不产气、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
·极少有耐药株,青霉素为首选药物。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①黏附素:脂磷壁酸LTA与M蛋白→使细菌与上皮细胞黏附;M蛋白可抗吞噬,抵抗吞噬细胞内杀菌作用;
②链球菌溶血素:分为链球菌溶血素O和链球菌溶血素S两种。
·SLO:遇O2失去溶血活性(可复),可破坏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等、对心肌有急性毒性作用。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O”抗体。(可作为风湿热、链球菌感染的辅助诊断依据)
·SLS:其产生需要血清,形成溶血环即由SLS所致。无免疫原性,对细胞有破坏作用。
③致热外素素:引起人类猩红热(发热、出疹等)的主要毒性物质。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链球菌致热外毒素SPE为超抗原。
④侵袭性酶:又称链球菌扩散因子,可促进链球菌扩散。
·透明质酸酶:增强组织通透性;
·链激酶r-SK(链球菌纤维蛋白溶酶):使纤维蛋白酶原变为纤维蛋白酶,可溶解血块,阻止血浆凝固;
·链道酶SD(链球菌DNA酶):降解脓液中具有高度粘稠性的DNA。
SK-SD皮试:用于测定受测者细胞免疫功能。
2、所致疾病
①化脓性感染;②毒素性疾病:即猩红热,经呼吸道传播的小儿急性传染病。
③超敏反应性疾病:风湿热(皮肤感染的链球菌不会引起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
(三)免疫性
·抗M蛋白抗体可保护同型链球菌的再感染;猩红热后可获得对同型致热外毒素的牢固免疫力。
·型别较多,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力,常反复感染。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抗链O试验
(五)防治原则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青霉素为首选药物。
二、肺炎链球菌
·为大叶性肺炎致病菌,多寄居于正常人鼻咽腔中,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致病。
(一)生物学性状
·G+、在机体内或含血清培养基中可形成荚膜。
·营养要求较高,需在含血清或血液培养基中才生长。
·兼性厌氧菌。
·有草绿色α溶血环,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相似,可用胆汁溶解试验进行鉴别(加入胆汁后,细菌溶解,培养液变清者为肺炎链球菌)。
·可产生自溶酶,使菌溶解(自溶酶可被胆汁、胆盐等活性物质激活)。
·抵抗力较弱,有荚膜抗干燥能力较强。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荚膜、溶血素(类似A群的SLO)、神经氨酸酶等。
所致疾病: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
(三)免疫性
感染后,可建立较牢固的型特异性免疫(产生荚膜多糖型特异性抗体)。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注意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区别。(胆盐溶解试验)
(五)防治原则
接种多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疫苗。
三、其他医学相关链球菌
(一)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为条件致病菌,致病力较低。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最常见致病菌(M蛋白对心肌的急性毒性作用)。
(二)B群链球菌
·又称无乳链球菌,为正常菌群。
·是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因。
·变异链球菌:厌氧菌。与龋齿发病密切相关。
(三)D群链球菌
·对营养要求不高。正常菌群。引起尿路感染。
第三节奈瑟菌属
·是一群G-双球菌,有菌毛,属需氧菌,具有氧化酶与过氧化氢酶。除脑膜炎奈瑟菌与淋病奈瑟菌以外,均为正常菌群(鼻咽、口腔黏膜上)。
一、脑膜炎奈瑟菌
·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菌,在患者脑脊液中多位于中性粒细胞之中。
1、生物学性状
·有荚膜,菌毛
·营养要求较高,常用巧克力(色)培养基,不发生溶血。即为经过80℃以上加温的血琼脂平板
·为专性需氧菌,5%CO2条件下生长更佳。
·可产生自溶酶,不及时接种将死亡。
·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
·抵抗力较弱。
2、致病性
致病物质:侵袭力→荚膜和菌毛;毒素:内毒素。
所致疾病:流脑→表现为普通型、爆发型、慢性败血症型。
3、免疫性
以体液免疫为主。病后、免疫接种、带菌状态均可获得一定免疫力。
4、微生物学检查法
最好床边接种。
5、防治原则
注射疫苗、隔离流脑患者、流行期间儿童可口服磺胺药物等预防。
二、淋病奈瑟菌
·多数位于中性粒细胞之中。
1、生物学性状
·有荚膜和菌毛
·属于专性需氧菌
·营养要求较高,需要用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
·产酸不产气,除葡萄糖外不分解其他糖类
·抵抗力较弱
2、致病性
致病物质:菌毛(黏附、抗吞噬,可寄生在吞噬细胞内)、外膜蛋白、IgA1蛋白酶。
所致疾病:淋病、淋菌性结膜炎。
3、免疫性
无天然免疫力。感染后保护性免疫力不强,易再感染。
3、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为泌尿生殖道的脓性分泌物,进行直接涂片镜检(中性粒细胞内发现G-双球菌时,有诊断价值)。
5、防治原则
·为性传播疾病,预防为主。
·为预防新生儿淋菌性眼炎的发生,应以抗菌眼药水(银盐溶液)滴入两眼。
脆瓜和大野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