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白酊 http://m.39.net/pf/a_4618880.html近日,知乎、豆瓣、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上,不少网友为一篇题为《人物角色在情趣内衣延伸设计中的情感表达研究》的硕士论文吵翻了,如何看待“硕士论文研究情趣内衣”成为网友热议焦点。由于文中提到了“兔女郎”“猫女郎”“圣诞女郎”“洛丽塔女佣”等字眼,有不少网友看到后觉得不舒服,认为论文“不务正业”。还有的网友则发现,这篇论文其实学术价值并不低,除了对内衣本身进行了研究外,还对其产生背景等文化意义进行了研究。5月7日,澎湃新闻记者通过爱学术等论文数据库查询到了这篇来自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艺术设计领域的论文,指导老师为于佐君教授,发表时间为年6月。论文共分为六章,分别是“绪论”“中西方内衣发展历程对女性思想的体现”“人物角色在情趣内衣设计中的情感表达”“新娘人物角色在情趣内衣设计中的创新研究”“新娘人物角色在情趣内衣延伸设计中的创新运用”和“结论”。对于这一论文的选题意义,作者在绪论部分提出:情趣内衣是一种视觉艺术产品,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需求,体现个人的品味志趣。情趣内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非常普遍,但在中国是近些年才被人所熟知。可以预见,随着国内物质水平的提高,情趣内衣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捧,其市场潜力巨大。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引发网友最多争议的是上述论文“人物角色在情趣内衣设计中的情感表达”“新娘人物角色在情趣内衣设计中的创新研究”“新娘人物角色在情趣内衣延伸设计中的创新运用”这几部分。对于“人物角色”这一点,论文作者认为:“人物角色在情趣内衣设计中的情色心理表达、人物角色在情趣内衣设计中的虐恋情感、人物角色在情趣内衣设计中的趣味情感。在产生的三种不同情感下进行关于人物角色以及具有角色扮演性质的情趣内衣的设计进行探究论述。”作为例证,论文作者分析了“艺妓、兔女郎、贵妃”以及“空姐、护士、女佣、警察、女王、哥特公主”等角色对于男性的情色心理影响。在论文用两章讨论的“新娘人物角色在情趣内衣设计”话题中,作者主要通过其本学科艺术设计领域专业理论,对具有相应元素的情趣内衣样式进行了设计,并提供了相应图片范例。在结论部分,作者认为:“通过对全文的分析和归纳体现了创新意识,这篇研究文献较全面的表达了女性情趣内衣的思想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本国情趣内衣领域研究的空白,提供了情趣内衣领域发展的新思路。”作者最后认为:“通过长期的研究在这个领域我产生了深深的感悟,情趣内衣不是一种恶俗的产品,它有着它独特的文化和魅力,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耀眼的光芒。但由于,本国对于情趣内衣领域研究甚少,还需要更多的人为此努力。我的研究也会存在着局限,但我依然会带着热忱继续深入研究。我相信随着时代变迁,情趣内衣终会赢得人们的新目光。”关于论文导师,公开资料显示,于佐君,女,教授,硕士生导师,年8月出生,年7月毕业于西安工程大学服装系服装设计专业,工学学位,年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研究生班毕业,01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访问学者,01年9月被评聘为教授,同时具有高级服装设计师、高级工程师职称。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会员,中国纺织服装教育指导委员会服装分委会委员,大连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媒体:学术没那么多“不登大雅之堂”红星新闻评论称,其实翻一翻这篇论文,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底还算扎实。论文除了对内衣本身进行了研究外,还对其产生背景等文化意义进行了阐释。此外论文还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性,论文指出:“虽然从事相关产业的公司较多,但多为中小型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不成熟,以至于系列化、品牌化、优质化、潮流化的高端情趣服饰无法在市场形成主流。而本课题的研究对情趣内衣品牌的发展将会对产业的空白进行补充。”↑论文部分可见,这篇论文其实是在文化语境和市场分析的角度下写成的,而并不是一篇猎奇的、窥私的、打情色擦边球的“奇葩论文”。该论文之所以成为一个舆论热点,也在于这篇论文触碰了一些“禁忌”:社会上有些人对性的讳言,对性癖好、性需求的讳莫如深。这让我想起学术史上的一桩轶事,陈寅恪曾考证“杨贵妃入宫之时是否为处女”,当时也曾引发巨大争议。但其实陈寅恪的用意是借此讨论李唐皇室的出身与家风,考察其对中原礼法的认可程度,这个研究后来也被学术界认为是“以小见大”的典范。应当承认,学术是严肃的,但学术的严肃主要体现在它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而非研究对象。在“情趣内衣”之前,还有研究“屁”的论文也曾引发舆论讨论。情趣内衣也好,处女也好,屁也好,这些研究对象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堪,只要是符合学术规范具备学术价值,都有资格光明正大地进入学术研究的范畴。对于学术研究,我们也不必横加禁忌,动辄用一种所谓“不务正业”“不登大雅之堂”之类的价值判断去束缚学术视野。相反,学术研究应该是有勇气去触碰类似情趣内衣这样的话题,主动观照社会上的“隐秘角落”,去研究广泛存在于现实却有待理性探讨的领域。这也是学术应有的担当:学术必须敢于面对现实、解答一切。现在随着论文纷纷上网,很多论文也开始接受大众审视。应当强调的是,审视该是一种学理的、逻辑的视角,而非情绪的、好恶的。如今学术领域的分类已经极为细密,学术研究的切入点未必能被大众舆论所理解,因此我们也需要对学术自主性保持一定的尊重。说白了,一篇论文是否合格,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