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华女性生殖道感染峰会(白云会)”于年8月19日在北京盛大开幕。
本次会议聚焦女性生殖道感染进展的最新动态、中国生殖道感染的正确诊疗方法,使中国女性生殖道感染的诊治更加规范,为促进我国妇产科学科建设及医疗水平的均衡健康发展共同奋斗。
白云盛典导读微生态系统是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体正常菌群种类余种,正常菌群重量约有1.5Kg,数量达万亿个,是人体细胞的10倍。
人体微生物组编码的基因数量可能达到了人体基因组所编码基因的倍之多。微生物组是人体基因图谱,是一个被丢失遗忘的器官。微生态系统存在于胃肠道、生殖道、泌尿道、皮肤、口腔、呼吸道。
近些年来关于人体微生物学的研究逐年增加。年美国NIH启动了人体微生态计划,总经费1.15亿美元。研究包括人体各个环境的微生态,如皮肤、肠道、阴道等。年启动了人体微生态计划第二阶段,包括怀孕与早产相关微生态、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早期糖尿病。
在此次白云盛会上,廖秦平教授为我们带来《人体微生态研究进展及中国阴道微生态现状分析》精彩报告,主要从人体微生态研究进展、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阴道微生态调节剂三个方面展开讲述。
廖秦平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妇产科主任10余年,医院儿部部长兼任妇产科主任。
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华妇科肿瘤分会常委、中华妇产科分会感染疾病协作组组长、中国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分会常委兼妇产科学组组长、北京微生态学会副会长、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兼性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女医师协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中西医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副主编、北京妇幼卫生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性科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常委、实用妇产科杂志常务编委、妇产科临床进展杂志常务编委、BMJ杂志(中国版)编委、国际妇产科杂志编委等。
一、人体微生态组研究技术进展
1.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单菌分离培养、分子生物学手段、高通量时代。
2.人体微生态组研究技术标准和规范
生物样本库:资源收集、使用、保存和共享;样本采集的规范化和DNA提取的质量;大数据时代:生物信息学分析。
3.上生殖道菌群构成
大多数女性的子宫腔并非无菌状态,但宫腔内的细菌含量很低,这些菌的存在不至于造成子宫炎症性疾病。上生殖道和阴道内的菌群构成不同,阴道和上生殖道内均可见普雷沃菌、惰性乳杆菌和卷曲乳杆菌,但加德纳、阿托波和詹氏乳杆菌在上生殖道中少见。
4.阴道微生物菌群
阴道分泌物中能分离到50多种微生物,其中兼性厌氧的乳酸杆菌是育龄期健康女性阴道内的优势菌。正常状态下,阴道内厌氧菌与需氧菌的比例为10:1。不同种族的阴道菌群组成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二、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
1.阴道微生态评价内容
包含菌群的密集度、菌群的多样性、优势菌、病原微生物
2.我国育龄期健康女性最常见阴道优势菌种
L.crispatus(卷曲乳杆菌)、L.gasseri(加氏乳杆菌)、
L.iners(惰性乳杆菌)
3.中华医学会妇产科感染协作组推荐阴道炎诊断方案
组合分析-形态学/功能学检查
4.阴道炎症的治疗原则
抗菌--修复--恢复微生态
5.微生态评价体系建立的意义
阴道感染诊断治疗思路的新突破
6.微生态评价系统及阴道炎诊断平台
特别适合于诊断混合性阴道炎,可一次性、快速诊断;评估预后、有利于制定治疗方案;对于使用、终止使用微生态调节剂有循证依据。
三、阴道微生态调节剂
1.阴道微生态与全身微生态
阴道微生态与泌尿系统微生态菌群部分相关
2.阴道微生态与妇科疾病
阴道微生态不仅局限于阴道、宫颈。与妇科相关的疾病:HPV感染,
CIN,宫颈癌,盆腔炎性疾病,衣原体、淋球菌感染,不孕症等;与产科相关的疾病:胎膜早破,早产,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败血症等。
3.中国阴道微生态研究、应用现状
多年来、多场次、多形式的巡讲;年成立了中国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年推出《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4.微生态产品的开发
刘延东总理委托李兰娟院士在杭州召开全国人体微生态研究相关专家(.2.23.)会议,呼吁中央加快、加强人体微生态基础和临床研究、加快产品的开发;我国女性微生态制剂的研发及开发已经进入实质阶段,并加快了步伐阶段
5.人类微生物组与健康和疾病
认识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现在只是冰山一角。
不同个体、不同生命阶段、不同生境的微生态动态发育过程;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多种致病因素(抗生素、化学毒物、应激等)对微生物组的影响及反影响;各种微生态调节剂的开发及应用。
相关阅读
廖秦平教授最新述评:人体微生态研究现状与展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