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糜烂这个所谓的“妇科病”曾困扰了很多女性!
去做体检,几乎十有八九会被诊断为"宫颈糜烂"。
说起“宫颈糜烂”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是因为中国的妇产科学和国际脱轨了多年。
在年之前的《妇产科学》上,宫颈糜烂一直是作为一个标准的疾病存在的,甚至有谈到它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年,本科生的第7版《妇产科学》教材取消“宫颈糜烂”病名,以“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生理现象取代。
宫颈糜烂,说到底,实际上是过去对宫颈的一种正常表现的错误认识。
女性在青春期之前,卵巢功能没有完善,雌激素低下,柱状上皮就靠内侧些;
到了来月经以后,柱状上皮就受雌激素的影响下,更多地朝外侧发展,因此就有更多的类似“糜烂”一样的柱状上皮在宫颈口检查时被发现;
绝经以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状上皮又开始退回内方,此时检查“糜烂”也就看不见了。所以,本质上上来说,所谓的宫颈糜烂,实际上是柱状上皮外翻。
以前,所谓的“宫颈糜烂”分度诊断,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认为范围的大小是炎症程度的轻重,面积小于1/3是轻度,1/3-2/3是中度,超过2/3是重度。实际上,这是受雌激素影响后柱状上皮外翻的程度不同,都属正常生理现象。
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属正常生理现象,没有什么特殊的临床表现。有些人可能会有接触性出血的表现,但只是宫颈的个体差异,就象有些人嚼点硬东西,牙齿或者口腔就会出点血。
“宫颈糜烂”不是病,为何仍在“被治疗”
从取消“宫颈糜烂”病名至今,已有9年多的时间,仍有不少患者因为宫颈糜烂的诊断忐忑不安。医院仍在上药、输液、激光治疗宫颈糜烂,有些医生还在诊断“宫颈糜烂”。
“宫颈糜烂”这个词在妇产科用了上百年,它给医生和患者的烙印都很深。
一些医生已多年脱离妇产科临床,或不注重学科发展及知识更新,还会抱着“宫颈糜烂”是炎症、需要治疗的旧观念,查体时告诉患者你有病,是“宫颈糜烂”,需要做微波、冷冻、激光甚至宫颈环形电切(LEEP)等手术。
一些女性也相信,宫颈光滑才是健康的。
"宫颈糜烂”不是病,但有可能是疾病的症状表现,宫颈炎就能引起宫颈糜烂样改变。
一旦妇科检查发现宫颈糜烂样改变,就需注意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情况:
生理性改变: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多见于青春期、生育年龄妇女雌激素分泌旺盛者或口服避孕药或妊娠期,由于雌激素作用,使原始鳞-柱状交界部外移,在排除宫颈癌及宫颈的炎症外,考虑为生理性柱状上皮异位,一般是不需要处理的。
病理性改变:炎症时的宫颈柱状上皮充血、水肿,长期慢性炎症容易合并HPV感染
如果没有做宫颈刮片,也没做病理检查,甚至有时候看都没看,直接说宫颈糜烂,那就是骗钱。
如果有白带增多、发黄,有异味时,则是宫颈炎症的表现。
宫颈炎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多见于育龄妇女,为宫颈受损伤和病原体侵袭而致,包括子宫颈阴道部炎症及子宫颈管黏膜炎症,临床上将宫颈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宫颈炎
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阴道分泌物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及灼热感。可有房事痛、下腹坠痛等症状。
若合并尿路感染,可出现尿急、尿频、尿痛。若为淋病奈瑟菌感染,因尿道旁腺、前庭大腺受累,可见尿道口、阴道口黏膜充血、水肿以及多量脓性分泌物。
常于阴道炎和子宫内膜炎同时发生。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菌感染可向上蔓延导致盆腔结缔组织炎。
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急性宫颈炎症状常不明显,甚至无症状。白带增多、点滴状出血或尿路刺激征是其常见症状。
慢性宫颈炎
慢性宫颈炎患者可无症状,有时白带增多可为惟一症状,呈淡黄色白带,有时可带有血丝,也可有接触性出血。偶有分泌物刺激引起外阴瘙痒不适。
下腹或腰骶部疼痛为常见症状,月经期、排便时加重,可有性交痛。当炎症蔓延,形成慢性子宫旁结缔组织炎时疼痛更甚。
当炎症蔓延波及膀胱三角区或膀胱周围的结缔组织,可出现尿路刺激症状,尿频或排尿困难。
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盆腔沉重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