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颐和青年奖推荐学者中国农业科学

导言: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科技创新”的三个面向为我们指明了主攻方向。推进动物营养学术交流,助力青年人才成长,是“颐和青年奖活动”的宗旨,近期本活动将陆续呈现他们近几年来的科技创新成果。在此,感谢山东龙昌动保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农业农村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推荐青年学者马涛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副研究员个人简介研究方向:反刍动物营养需要量与健康调控技术马涛,年3月出生于山东青岛,博士,副研究员,从事反刍幼畜肠道微生物、精准营养调控研究。年5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获得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博士学位,导师为刁其玉研究员,同年入职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年11月至年11月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农业食品与营养科学系开展博士后工作,从事幼龄反刍动物肠道健康调控技术研究。近五年第一作者在ISMEJournal、MicrobialBiotechnology、JournalofDairyScience、JournalofAnimalScienceandBi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4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10.。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5项,获省部级奖励2项,制订标准3项,获授权专利4项,参编专著2部,国内外学术会议报告5次。科技创新成果1、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利用肠道微生物预测幼畜腹泻发生的模型,为降低治疗性抗生素的使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幼龄反刍动物的培育是成年牛羊健康和产品安全的基石,犊牛、羔羊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国内外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大量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对于幼畜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以犊牛为模型动物,利用“随机森林”方法(人工智能计算技术),从肠道中成功筛选出6种微生物,包括Dorea、Streptococcus、Erysipelatoclostridium、Ruminococcus2、unculturedLachnospiraceae和Trueperella,用以提前预测幼畜腹泻发生的可能性,模型准确率可达80%以上,为采取营养调控的手段调控肠道微生物,达到降低或抑制腹泻发生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减少养殖中抗生素使用的可能性(ISMEJournal,)。2、揭示了天然植物提取物白藜芦醇调控肉羊甲烷排放量的微生物机制,为养殖业低碳减排提供了技术方法。我国反刍家畜每年排放甲烷约万t,而甲烷的温室效应是同体积二氧化碳的25倍,在导致气候变化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传统的甲烷排放调控剂包括莫能菌素等抗生素,植物提取物成为近年来甲烷调控研究的热点,与莫能菌素相比,瘤胃微生物对植物提取物产生的抗药性更低,且使用后的动物产品中基本无残留。采用产气法和16sRNA技术研究了白藜芦醇(一种植物多酚提取物)在高精料和高粗料日粮下肉羊瘤胃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抑制瘤胃中主要的产甲烷古细菌——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的生长,降低了瘤胃甲烷的生成,且而在高粗料条件下作用效果更明显,甲烷产量可降低52%(MicrobialBiotechnology,)。上述研究为合理通过植物提取物调控瘤胃发酵和甲烷排放提供依据。3、提出了我国肉用绵羊蛋白质、能量等关键营养需要素参数,为肉羊营养需要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年我国肉羊存栏量超过3亿只、羊肉产量约万吨,是世界第一养羊大国,但农区及牧区养殖存在着育肥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肉羊产业的发展。究其原因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的肉羊饲养标准。简单挪用国外饲养标准会因肉羊品种、饲料种类和饲养管理模式上的差异导致饲料资源浪费。采用经典的比较屠宰法,系统开展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肉羊育肥期蛋白质、能量、矿物元素等营养素需要量研究,建立了营养参数的数学预测模型。基于该需要量标准,饲养肉羊的生长性能优于使用美国、英国饲养标准中推荐参数的肉羊,该标准的推广应用可提高我国肉羊育肥的生产效率,促进产业节本增效(AnimalNutrition,)。科技创新情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qiujungr.com/ljpy/113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