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急诊接诊到一名5岁女童,因“右髋疼痛、跛行伴发热1周”就诊,体温最高达38.4℃,家长诉患者平素易感冒,时有咽痛咳嗽,无基础病史。查体见患者跛行步态,右下肢不敢负重,右髋关节屈曲45°挛缩,右髋未见皮损、窦道,右侧腹股沟压痛明显,托马斯征阳性,右髋关节活动受限。双髋关节X线检查示右髋关节囊稍肿胀影,骨质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WBC)11.02*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NEU%)80.5%,C反应蛋白(CRP)51.2mg/L,红细胞沉降率(ESR)72mm/h,降钙素原(PCT)0.23ng/ml。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考虑诊断为右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入院后行右髋关节穿刺,可抽出混浊样血性液体约2ml,送检细菌涂片检查发现革兰阳性球菌,穿刺后经验性静脉使用头孢唑林钠,50~mg/kg/d,分2~3次静脉滴注;细菌培养见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证实了右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的诊断,根据药敏结果维持原抗生素治疗2周,2周后改为口服抗生素继续治疗,口服疗程2周。经及时诊治,该患儿体温恢复正常稳定,右髋疼痛消失,右髋关节功能和步态恢复正常。
双髋关节X线检查:右髋关节囊稍肿胀影,骨质未见明显异常
右髋关节穿刺可抽出混浊样血性液体约2ml
化脓性关节炎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关节内感染。属于中医学“关节流注”的范畴。
发病率为4-12/000人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发病率较前有所升高。儿童多见,3岁以下者占50%,2岁以下者占30%,老年人亦不少见。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好发部位为髋、膝、肩、肘、踝。危险因素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血液透析、静脉药物注射史、酒精依赖、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关节手术史、皮肤溃疡、皮肤感染等。
中医学认为,关节流注多因患疔疮痈毒或其他湿毒侵袭,流注关节;或因暑热、寒邪外来,客于营卫,阻于经络;或跌打损伤,瘀血停留,郁而化热,热毒流注关节而发病。儿童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球菌。感染途径包括:①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病灶致病菌通过血流播散(血源性感染);②开放创伤(外伤性):关节开放性损伤,如枪弹伤、贯通伤等;③临近感染病灶扩张到关节内(蔓延感染):如股骨颈、髂骨骨髓炎可侵犯髋关节;④关节有创操作:如关节穿刺、关节手术史。
皮肤疔疮
关节外伤
化脓性关节炎一般分为浆液性渗出期、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期和脓性渗出期三个阶段。需要指出的是,浆液性渗出期无关节软骨破坏,如治疗得当,渗出液可完全吸收,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因此,关节疼痛、功能障碍、发热,医院诊治。
1、病史:发病前有开放性损伤病史或存在其他部位感染病灶。
2、症状:起病急骤,有高热、寒战、全身不适等菌血症表现。病变关节疼痛剧烈,关节肿胀明显。由于肌肉痉挛,关节常处于屈曲畸形位,久之可发生关节挛缩。
3、体征:关节部位皮肤潮红,肤温升高,压痛明显,关节屈曲畸形,功能障碍,脓腔向体表破溃后可形成窦道或瘘管。
4、实验室检查:血液与关节液中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关节穿刺液可为浆液性、血性、混浊或脓性积液,通常为黄白色,关节液可培养出致病菌。
治疗原则: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保全生命和肢体,尽可能保留关节功能。
(一)非手术治疗
1、休息、制动;
2、静脉使用敏感抗生素;
3、全身支持治疗,降温、高蛋白饮食;
4、关节穿刺抽取脓液。
(二)手术治疗
儿童患者多采用关节切开引流术。
儿童患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较好。再次提醒,关节疼痛、功能障碍、发热,医院诊治,以免耽误治疗。
欢迎